首页  学术社团

尽享读书之乐,书香伴我成长。为提高同学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开拓视野,增加阅历,促进全面发展,并搭建读书平台、推进读书交流、营造读书氛围,引导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社会学院悦读书社于3月30日在书明楼社会学院会议室举办第一期社会科学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于航老师担任导读老师,同时我院党总支副书记高文也参与交流。本次读书会以《不平等的童年》为导读书目,围绕不平等的童年,展开交流,展现自己对作品的不同认识。

“悦读书社”于2022年3月正式成立,书社的成员主要以社会学院的同学为主开展学术分享活动,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原著的习惯,搭建学生与书籍、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新平台。书社依托阅读经典原著,策划了小组阅读、个人阅读、老师导读、内容讨论、交流读书心得等活动,同时,兼具举办读书讲座、好书推荐、新书发布、读书心得讲评、作者交流会等,以多视角、宽领域为基点领略社会变化发展,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增强独到的问题分析能力,从而发现真理、探析真理、辨明真理,领略阅读之美,达到“悦读生活”目的。书社每一期活动将邀请不同领域老师为书友进行经典解读,在解读过程中向同学们分享阅读的经验方法,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作者写作的深意与著作映射的问题。

第一期读书社分享活动上,刘奥宇同学以美国梦为切入点,向各位书友分享了自身思考观点。他认为,美国人价值观中个人的因素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成败。而忽略了社会系统在维持,固化一种“无形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中产阶级家庭与工人阶级、贫困家庭,在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组织,运用语言,家庭培养方式的差异。虽然两种不同文化逻辑,不同的方式,各有好坏,然而,对于工人阶级,贫困家庭来说,教养方式与中产家庭的不同之处却被定义为不足之处。不同家庭对于儿童教养之文化逻辑的信念和行为,当孩子长大进入社会机构的世界里,他们的文化惯习却并未被赋予同等的价值。刘雅欣同学则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心理学视角分享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类型,以此对应《不平等的童年》中不同阶层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了不同的教养方式,所伴生的家庭亲密度和亲子依恋的不同,对于儿童同伴关系及学校适应的影响。

于航老师借助《不平等的童年》一书,引导同学们把书籍当作一本学术著作进行研读。《不平等的童年》是社会学学术著作,于航老师表示,研读时应先把握书中附录部分的“研究方法”,同时了解它的研究目的,以学术角度来分析该书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把握书的整体架构,再去具体的看各个微观的案例的分析。于航老师表示,对于研究,需要牢记时常带着目的去做研究。拉鲁教授的研究目的是揭示美国社会的不平等从何而来,其假设就在于美国社会不平等的童年导致了不平等的成年,进而导致了不平等的社会。该假设则运用了社会学的写作逻辑——微观层面的具体的操作,家庭的观察,来论证中观层面的“美国社会不平等是由不平等的童年导致”的这一结论。

同时于航老师向同学们引申了该书中社会学类著作的写作逻辑,即以微观层面的东西来论证中观结论,使同学们受益匪浅。《不平等的童年》一书采用了参与式观察的实地研究方法进行撰写,于航老师在此次分享活动中从书中受访者所处的年龄段、家庭生活的地区两个方面,深入地向同学们解释拉鲁教授是如何选取受访者,以此来突出其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他表示,阅读此类社会学著作应更精明、巧思,以学术角度去阅读。首先需要了解好著作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是什么,书中是用何种写作逻辑在进行论证,掌握整体架构内容再去看研究案例,会让自身在阅读时有深层次的思考。

雒正扬、王露辉同学则以《不平等的童年》中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为切入点,例举了布迪厄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问题,讲解了文化资本的特征:合法化、专断性和隐蔽性。最后总结认为,教育的本意是为了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流动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但事实上由于资本之间的流动、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反而造成了阶级的固化,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针对同学们的分享,于航老师做了细致点评,他认为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反过来讲往往会带来其他现象的不平等,所以就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对同学们所难以理解的惯习,指出惯习是指种由行动者所属阶级的社会位置,以及与其他阶级的位置关系所产生的趣味倾向。提出阅读时应通过速览,选出书中一些关键片段,仔细阅读。要学会引导促进,用提问的方式深度挖掘这段文字包含的核心理念、方法、案例。

此次读书社交流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的兴趣,有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的研究方法探析学术著作,在分享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积极打造氛围浓厚、阅读育人的“书香校园”增加了温度和色彩。

       (文字: 刘奥宇 许二牛 郑欣泽 严旭 图片:袁培杰  审稿:刘夏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