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OLOGY悦读书社于11月6日晚18:30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期经典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社长刘奥宇主持,社会学2201班吕卓峰,岳晓林,谢双蕙,宗奕杉四位同学担任领读人。另外此次读书会还特别邀请到社会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肖芒教授进行评议。
(作者费孝通先生介绍)
第一组由吕卓峰和岳晓林两位同学进行领读。吕卓峰同学首先对作者及其著作做出介绍,并抛出问题:乡下人“愚“吗?又对乡土社会的特点为什么是封闭社会、熟人社会、信任社会提出相关见解,并分析文字下乡为什么困难。最后,对开篇问题做出回答:乡下人不“愚”,提出“读书学习是为了消除偏见,开阔视野,用博大的胸襟理解和分析事物”的观点。岳晓林同学则通过展示差序格局的结构模式图,揭示出自然经济、封建制度与儒家思想是影响这种波纹状格局产生的重要因素,并类比差序格局,通过欧洲社会背景论证了团体格局存在的合理性。引用史料对中国乡土社会长期存在的“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进行举例说明,又从自然意义与社会意义两大层面对家族与性别进行分析与解读,重点强调了经济对社会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针对第一组同学的展示,肖芒老师对此给予评议:首先,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表现出一种亲民、民道,体现出费老对于乡土百姓、人民国家的一种关心,同时以一个敢闯敢说的学者视角,展现了当时中国进退维谷的一种局面,以片面的乡土社会来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引发人们的深思;其次,费老作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学者,能够真正进入到农村生活中,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离不开费老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和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能够前往国外深造,使之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我们审视当下,今天的中国社会与百年前书中所述仍有部分相近,从中能够感受到当今提出的“乡村振兴”中的旧与新,而我们所能做的,便是运用所学知识,去学会分析,推动改革,使社会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最后,费老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望大家能够共勉,以开放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去建设未来社会。
(无讼篇内容解读)
第二组由谢双蕙和宗奕杉两位同学进行领读。谢双蕙同学重点分析礼治秩序与无讼这两篇文章,引出“礼治”和“传统”,通过无讼篇将乡土社会与都市社会中人们对于“法”的态度进行比较,说明法治的推进也要依照社会实际情况进行,制度的实施应该适用于社会,适用于人民百姓。宗奕杉同学就血缘到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三个章节,讲解了血缘社会和血缘与地缘的关系等,又提出乡土社会中所形成的变动方式,提出时势权力的诞生及其和长老权利的区别,最后,从欲望到需要讲述了社会计划的过程,需要的产生,欲望与需求的差异及所适应的不同环境。
(肖芒教授做出点评)
对于第二组同学的展示,肖芒老师认为,首先,《乡土中国》这本书可以用六个字简要概括:第一点是土,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第二点是稳/静,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很稳定;第三点是情,提到中国社会,离不开各种情,如:亲情、友情等;第四点是血,血脉之情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血之中;第五点是礼,传统礼教对我们的认识影响深远;第六点是圈,小而清晰的人际圈,这里费老运用对比,以捆柴和水波来对比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不同,西方社会即使捆在一起也是根根分明,能够看出西方社会更加注重独立的个体,而中国社会则更像是水波,分界模糊而交叉。其次,肖老师将本书的十四章节概括为五个部分层层推进、由浅及深,这五个关键词分别为:乡土特性、本质特色、环境特色、人际关系、维系原则,继而引出由土地引发的中国农业治理与思考,从多个方面阐释如何着手去开展中国农业 的现代化发展,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运用专业知识和阅读所感,真正去思考一些现实问题,提出多方面的解决办法。
(读书会圆满结束)
最后,主持人刘奥宇对领读同学及肖芒教授的评议做出的总结。他结合乡土社会的“变迁”的主题,引出西方社会学古典三大家以及费孝通先生关于现代化,并强调我们应当结合所学来看待不同理论家所提出的观点。随后,刘奥宇同学回应了肖芒老师为大家分享的读书方法——正确的读书方法不仅仅是把书读完,更在于通过横向的对比其他思想家的观点,纵向的结合作者的经历,以及成书年代的社会背景,来全面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应当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此次读书会促进了社员对社会学经典书籍的深入探讨,以社会学专业的角度对中国农村社会以及早期社会学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有效增强了社会学院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和人文交流,同时营造了更为专业性的学术读书氛围。
(文字:吕卓峰 岳晓林 谢双蕙 宗奕杉 郑晓婧 图片:刘奥宇 编辑:薛佳琦 审稿: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