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学院教师的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社会学院于5月15日下午四点在学院会议室邀请了刘夏蓓教授做讲座。
刘夏蓓教授具有丰富的海外调查经历,她与她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生一起,分别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匈牙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田野工作,先后完成了十余部博士、硕士论文和相关研究论文及项目,特别是对于美国东部新英格兰地区、中部的“锈带”地区深耕多年,研究内容涉及“无人驾驶伦理与秩序”“拉美裔的社会融入”“散居华人的文化认同”“国家公园的教育功能”、哈佛/MIT、BU、BC、UMASS等一众大学的通识教育、价值教育的比较研究等领域。本次讲座就是以在美国中部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形成的研究成果,在认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刘夏蓓教授以认同研究的瓶颈和“集体记忆引入认同研究的价值”开场,以其与博士生在美国中部散居华人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分别从记忆对认同的影响、作用和意义三个层面分析了其相互关系。刘教授指出,海外华人在“离土离乡”“人散形散”的情况下形成了“人散心不散”“形散神不散”的“购物车”式文化认同结构,其中中华文化认同是基础,是主线,其关键是集体记忆的串联作用,凸显了集体记忆在海外华人文化认同中的“叠写”作用。
社会学苏米雅教授、哈斯教授、心理学刘伟方副教授提出了问题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刘教授分别予以回应,与会者展开了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刘夏蓓教授以认同研究的瓶颈和“集体记忆引入认同研究的价值”开场,以其与博士生在美国中部散居华人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分别从记忆对认同的影响、作用和意义三个层面分析了其相互关系。刘教授指出,海外华人在“离土离乡”“人散形散”的情况下形成了“人散心不散”“形散神不散”的“购物车”式文化认同结构,其中中华文化认同是基础,是主线,其关键是集体记忆的串联作用,凸显了集体记忆在海外华人文化认同中的“叠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