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下午,由社会学院主办的“人工智能之前的人工智能——塞缪尔·巴特勒和维多利亚时代对创新和自动化的恐惧”学术讲座在书海馆一楼学业大厅成功举行。讲座特邀法国国家特级教授、巴黎城市大学荣休教授米歇尔·普鲁姆(Michel Prum)担任主讲。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校内外各院系的师生及众多跨学科学者,现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
活动伊始,社会学院包雅钧副院长致欢迎辞。他代表学院对普鲁姆教授的莅临表示衷心感谢,并强调了在社会学研究中引入科技与人文交叉视角的重要性。包院长指出,社会学院始终致力于站在学术前沿,推动深度学术交流。“当学术的活力源于开放的胸怀与对时代变革的适应时,由顶尖学者带来的思想碰撞显得尤为重要。”包院长表示,“普鲁姆教授的讲座正是一次这样的宝贵机会,我们期待它能激发师生们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互鉴中寻找新的灵感。”

(包雅钧副院长致欢迎词)
随后,社会学院周强教授对主讲人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提到,米歇尔·普鲁姆教授是法国学术界的资深领袖,曾任巴黎第七大学跨文化研究与应用语言学院院长等多项要职,学术造诣深厚,领导经验丰富。周强教授特别强调了普鲁姆教授在思想史经典翻译与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包括合作编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大卫·李嘉图的金融著作,以及主编达尔文12卷全集——《人类的起源》与《物种起源》等。他总结道,本次讲座将引领大家探索一位先驱思想家对当今技术时代的惊人预见,并提醒大家讲座将以全英文进行,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互动。

(周强教授主持并介绍本次主讲教授)
在热烈的掌声中,普鲁姆教授开始了他的主旨演讲。他首先对社会学院的邀请表达了诚挚感谢,并分享了每次到访中国大学感受到的活力与热情。

(米歇尔·普鲁姆(Michel Prum)教授进行讲座)
讲座核心:一部一个多世纪前的AI预警
普鲁姆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当前全球对人工智能的伦理恐惧并非新生事物,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一个多世纪前的维多利亚时代。他引领听众将目光投向英国作家塞缪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 1835-1902)及其1872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埃瑞洪》(Erewhon)。
教授首先展示了巴特勒思想在当代的深远回响。他列举了百年间,多位科技史学者、记者乃至20世纪的著名思想家(如路易斯·芒福德、诺伯特·维纳)的论述,他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巴特勒是一位“先知”,早在数字计算机诞生前近一个世纪,就已以其“令人不安的准确性”预言了机器的进化与人工智能的崛起。
普鲁姆教授深入剖析了《埃瑞洪》中虚构的“机器之书”,指出巴特勒在其中精妙地构筑了两种对立的机器观:一种是理性的“延伸论”,认为机器是人类器官的辅助性延伸;另一种则是颠覆性的“进化论”,警告机器是一个可能超越人类的、正在进化的“机械王国”,它们永不疲倦、不会犯错,并终将获得意识与自我复制能力。
讲座最引人深思的部分,在于巴特勒对人与机器终极关系的文学构想。普鲁姆教授阐述道,巴特勒描绘了一幅可能的未来图景:当机器变得全知全能时,人类可能会被贬黜到从属地位,如同被精心照料的“宠物”,生活在一个舒适却无自主权的“黄金牢笼”中。对此,巴特勒在小说中提出的极端解决方案是:必须在其萌芽阶段,就彻底摧毁所有具有进化潜能的复杂机器。
普鲁姆教授总结道,巴特勒并非一位提供解决方案的社会改革家,而是一位无比敏锐的预警者。他以其文学的想象力,提前一个多世纪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迫使当代人去思考一个核心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究竟要成为技术的主人,还是甘于沦为它温顺的伴侣?
互动环节:思想碰撞与跨学科对话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现场气氛活跃,思想碰撞不断。多位师生就巴特勒思想的现代意义、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以及人文学科在科技时代的作用等话题,与普鲁姆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当被问及巴特勒是否提供了人机共存的解决方案时,普鲁姆教授明确指出,巴特勒本质上是一位提出警告的预言家,而非构建乌托邦的空想家,他并未提供积极的解决方案,其力量在于揭示风险。

(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朴玉明教授与普鲁姆教授针对塞缪尔·巴特勒的科幻作品定位及其人机关系思想展开交流)

(陈巴特尔教授与普鲁姆教授针对不同文化对AI的初始反应及人机关系的平衡之道展开交流)

(陈刚教授与普鲁姆教授针对巴黎大学拆分现象及普鲁姆教授研究兴趣的起源展开交流)
关于AI的社会影响,有提问者联想到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阶级,询问AI是否会催生一个掌握技术的“新阶级”。普鲁姆教授给出了一个充满历史辩证法的希望视角:正如工业革命的苦难催生了马克思这样的批判性思想家,AI革命也必将呼唤并孕育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马克思”,带领人类理解和解决AI带来的全新挑战。

(李峰(Mikhalev S. A.)博士与普鲁姆教授针对阿米什社群迁移的动因及人机主仆关系的哲学界定展开交流)

(梁耀东教授与普鲁姆教授针对AI革命是否会催生新社会阶级及其解放潜力展开交流)
最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数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苏明鸣副教授强调了人文学科在AI时代不可替代的价值。普鲁姆教授对此深表认同,并就此为整场讲座作了强有力的收束。他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技术的领导者,这意味着所有关于AI的伦理挑战和未来风险,中国都正站在应对的最前沿。他相信,融合了人文思辨与技术实践的中国学界,完全有能力为人类与智能机器共存的未来,探索出审慎而智慧的道路。

(苏明鸣副教授针对巴特勒思想对中国应对AI挑战的启示展开交流)
随着本次讲座的圆满落幕,大家纷纷上前与普鲁姆教授合影留念,为这场融合深度思考与现实关怀的跨学科对话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听众们带着对AI时代人文价值的新思考陆续离场,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思想碰撞的火花,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交流不仅让自己对AI的社会影响有了更立体的认知,更深刻体会到人文思辨在技术飞速发展时代的重要性。

(集体合影)
本次讲座由社会学院精心策划组织,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更成功搭建了一个跨越科技与人文的对话平台,充分展现了学院在推动前沿跨学科学术交流上的不懈努力与显著成效。
文图:李欣烨
编辑:戴 涵
一审一校:李欣烨
二审二校:庞道晶
三审三校:苏米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