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社会学院刘希平教授在书明楼D101教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心理学研究中的错误:相关推因果”的专题讲座。讲座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深度,又包含生动案例,为同学们揭示了科学研究中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本质区别。
讲座伊始,刘教授以一句“科学探索的微妙之处,往往在于我们寻找答案的方法”作为开场,迅速吸引了全场同学的注意力。她通过一个经典案例——‘多饮一杯酒,折寿半小时’——生动地阐释了相关研究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差异。刘教授讲解说:饮酒多少和寿命之间可能是有因果关系的,但研究本身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还得看研究是怎么做的。如果只是测量了饮酒量,调查了寿命长短,求出了两者之间高相关,发现了饮酒量大的人寿命短,这就存在几种可能:饮酒导致折寿,身体差导致饮酒多,饮酒与身体状况互为因果,或者两者其实没有关系。一项调查,得到了两个因素的相关关系,但这并不能冒然给出因果关系的推论。当然,如果认为相关关系中就一定不存在因果关系,那也是犯了逻辑错误。
刘教授强调,从相关性推导因果关系必须遵循严格的科学原则。除了“原因必须发生在结果之前”,还需确保除了所谓“原因”之外,没有其他因素对正在测量的因变量产生影响。以饮酒与健康的关系为例,尽管在调查中发现了两者表现出高度相关,但健康问题可能由其他隐藏因素(如生活方式、遗传等)引起,而非单纯由饮酒导致。这一观点提醒同学们,科学研究需保持严谨,避免草率下结论。
讲座中,刘教授结合丰富的实验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巧的实验设计系统操纵自变量、精准测量因变量,严格控制无关变量,从而揭示真实的因果机制。她通过数据分析,层层剥茧,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与复杂性。这些案例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更激发了大家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刘教授的讲座为同学们的求知之路提供了重要启发。她以自身的学术魅力展现了科学精神,鼓励大家在研究中保持批判性思维,勇于质疑,善于求证。她强调,唯有如此,才能揭开表象之下的真相,抵达科学的彼岸。
这场讲座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知识,更点燃了他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相信在未来,同学们将带着这份启示,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继续探索心理学的奥秘。
(文字:徐越 图片:贾鑫淼 审核:苏米雅)